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再度交出一份看似亮眼的财务答卷,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双双实现同比增长,资产规模持续扩张,不良率维持在历史低位,拨备覆盖率依旧高企外汇配资合法吗,各项指标均显示出其在区域性银行中依然具备较强的经营韧性与盈利优势。然而,在这份高增长的表象之下,深入剖析其财报数据与业务结构,不难发现其增长动能的结构性失衡、息差持续承压、非息收入波动加剧以及零售业务收缩等多重隐忧,正悄然侵蚀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杭州银行的“高增长”光环,正面临由外延扩张向内涵质量转型的严峻考验。
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00.9亿元,同比增长3.9%,较一季度2.2%的增速有所回升;实现归母净利润116.6亿元,同比增长16.7%,虽较一季度17.3%的增速略有回落,但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一盈利增速在当前银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然而,利润的高增长并非源于全面的业务协同发力,而是高度依赖于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与信用成本的显著下降。具体来看,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9.4%,成为支撑营收增速回升的核心动力,而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对公贷款的“一枝独秀”与零售贷款的主动收缩。截至2025年6月末,杭州银行发放贷款总额达10094.2亿元,较年初增长7.7%。其中,公司贷款(含贴现)较年初增长12.4%至7100.4亿元,占总贷款比例高达70.3%,较上年末提升3.0个百分点,对公贷款增量贡献了绝大部分的信贷扩张。从行业投向看,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为前三大投放领域,合计占比接近80%,显示出其信贷投放高度集中于政府相关项目与特定行业,业务结构的集中度风险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个人贷款较年初下降2.1%至2993.8亿元,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及消费类贷款分别下降4.5%和7.1%,反映出在居民消费意愿疲软、房地产市场调整以及银行主动压降高风险敞口的多重影响下,零售信贷业务不仅未能成为增长引擎,反而成为拖累整体贷款增速的因素。
这种“重对公、轻零售”的业务结构,虽然短期内保障了规模增长,但也暴露了其在零售财富管理与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力不足,长期来看可能削弱其客户基础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在支撑利润高增的另一关键因素——信用成本方面,杭州银行上半年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大幅减少43.9%,信用成本同比下降16个基点至0.16%。这一方面得益于其资产质量的优异表现,另一方面也与其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有关。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销处置不良贷款25.3亿元,同比提升42.9%,处置力度显著加大。然而,这种通过大规模核销来降低当期拨备计提、从而释放利润的做法,虽然在账面上提升了盈利水平,但也意味着其真实不良生成压力并未完全消除。事实上,若加回核销处置后的不良贷款生成率(年化)为0.66%,同比反而提升了4个基点,显示出资产质量的潜在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零售端,个人贷款不良率已攀升至1.02%,较年初上升25个基点,其中消费贷与经营贷的不良率分别上升26和35个基点,反映出在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背景下,居民部门的偿债能力正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对公贷款不良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下降(0.65%,较年初下降10个基点),但其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仍高达6.44%,虽较去年有所下降,但绝对水平依然较高,未来仍需警惕房地产行业风险的进一步暴露。因此,杭州银行当前的“低不良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强度的核销与拨备覆盖,其资产质量的“优异”更多体现在风险抵补能力上,而非资产本身的健康度。
截至2025年6月末,其拨备覆盖率为521.98%,虽较一季度末下降8.09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拨贷比为3.96%,风险抵御能力极强。然而,过高的拨备水平也意味着大量利润被锁定在拨备池中,限制了其利润释放与资本补充的效率,形成了一种“高拨备、高利润、高增长”的循环,但这一循环的可持续性值得深思。
在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净息差方面,杭州银行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市场普遍预期息差将持续收窄,但杭州银行通过成本管控与规模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2025年上半年,其披露的净息差为1.35%,较年初收窄6个基点,较2024年全年下降7个基点,息差降幅有所收窄。从季度数据看,2025年第二季度单季年化净息差为1.28%,环比一季度下降3个基点,显示出息差压力依然存在。资产端,上半年生息资产收益率为3.24%,较年初下降40个基点,其中客户贷款收益率为3.77%,同比下降58个基点,主要受LPR下调、存量贷款重定价以及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负债端,通过多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上半年客户存款成本率下降24个基点至1.80%,计息负债成本率下降26个基点至1.87%,负债成本管控成效显著。然而,存贷利差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至1.97%,反映出资产收益率的下行速度仍快于负债成本的下降速度,净息差的企稳更多依赖于负债端的“以价换量”,而非资产端的定价能力提升。此外,存款结构的“定期化”趋势仍在延续,截至2025年6月末,定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达56.3%,较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至39.3%,这将对未来的负债成本形成持续压力。尽管当前通过存量存款的滚动重定价释放了部分成本红利,但这一红利的持续性取决于未来利率走势与市场竞争格局,不确定性较高。
非利息收入方面,杭州银行的表现则呈现出明显的“冰火两重天”。2025年上半年,非息收入同比下降5.0%,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4.9%,较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对整体营收增长形成拖累。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0.8%至23.4亿元,增长主要得益于托管及理财手续费、国内信用证结算等业务的扩张,显示出其在财富管理与交易银行领域的布局初见成效。然而,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1.3%至46.7亿元,成为拖累非息收入的主要因素。尽管投资收益同比增长23.8%至57.2亿元,贡献了可观的正向收益,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接近14亿元,形成巨大负向拖累,反映出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上承受了较大的市场波动风险。上半年债券市场波动加剧,虽然公司可能通过波段操作获取了部分投资收益,但未能完全规避估值波动带来的损失,暴露出其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非息收入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使其难以成为稳定的利润来源,进一步加剧了其对利息收入与规模扩张的依赖。
资本充足性方面,杭州银行在2025年第二季度迎来了重大利好。杭银转债于5月26日触发有条件赎回条款,截至2025年6月末,未转股比例已降至1%以内,转债已正式摘牌。这一事件对资本结构产生了显著正面影响。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至9.74%,较一季度末大幅提升73个基点;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也分别提升至11.98%和14.64%。可转债的成功转股,不仅大幅夯实了核心一级资本,缓解了资本补充压力,也为未来的业务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资本补充的短期利好也带来了ROE的阶段性摊薄。2025年上半年,公司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9%,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这表明,尽管利润增速可观,但净资产的快速扩张稀释了每股收益的增长效应。未来,如何在资本充足与股东回报之间取得平衡,将是管理层面临的重要课题。
杭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在规模扩张、利润高增、资产质量优异的光环之下,实则暗藏多重发展障碍。其增长高度依赖对公贷款的快速扩张与信用成本的下降,零售业务持续萎缩,业务结构失衡;净息差虽降幅收窄但仍面临持续压力,盈利能力的提升更多依赖负债成本管控而非资产定价能力;非息收入波动剧烈,难以形成稳定支撑;资产质量的“优异”建立在高强度核销与超高拨备的基础之上,零售端风险压力不容小觑;资本补充虽获突破,但ROE面临摊薄压力。
由上可见,杭州银行当前的“高增长”更像是一种在特定战略选择与外部环境下的阶段性胜利外汇配资合法吗,而非内生性、可持续的全面繁荣。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配资平台_炒股配资平台_联华证券观点